電影「時時刻刻」的原名為"The Hours"。根據劇中的闡釋,

意指一天中的某幾個小時,演譯的就是自己的一生。

似乎也暗示,想要經歷所謂的「人生」,不在於生命的長度,而是在於寬度。

 

英國女作家吳爾芙也說道:「當我們參透了生命,才能夠真正地放下。」

只是,我仍不明白,話語中的「放下」,只有她最後選擇的自縊,

還是仍有其他詮釋的方式?

尚未解開這個疑惑前,在泠泠夜裡綻放璀璨光芒的星子,卻已悄然隕落,

徒留下漆黑靜默的蒼穹,在無月的夜裡更顯落寞。

 

最讓我心痛的是,小說家理察坐在窗台上,對著故友,同時也是舊情人的克拉麗莎說:

「妳對我很好,照顧我好多年。而我們過去所有擁有的幸福時光,是別人不曾擁有的。」

語畢,他毫不猶豫翻身墜樓,即使在深愛自己的人面,他還是義無反顧的,選擇死亡。

 

對於他們為生命下的決定,我並不感到意外,也沒有任何想要批評的自以為是,

甚至認為,為性向所困,只是一種「借題發揮」的呈現手法,

這一切的一切,只因執著,只因偏執,只因太過接近自己的靈魂。

那些前來拜訪自己的身影,輕敲耳膜的樂音,不是想像,不是幻覺,

而是來自內心底層無瑕的自我。

他們承受不住世界的擁擠、人際的支配、情感的枷鎖,

只想深刻地擁抱自己,選擇想要的人生,也包含,死亡。

 

會有這些詮釋,或許來自於過去的際遇。

也曾有過執著,有過偏執,而且清楚地看見自己想要的是什麼。

最後,我並沒有得到最想要的,走上了另一條路,看見了其他風景。

究竟是條怎樣的路?當初堅持的,是不是錯誤的追尋?

我想,這一生不會有任何解答了,只有一個埋藏在青春歲月中,因不夠勇敢而造成的遺憾。

 

四個孤獨的靈魂,在三個世代間相互招喚,「秦時明月漢時關」,

他們擁在懷裡的,是相同的寂寞與失落,所以他們聽得見彼此,

卻因身心靈產生的「內憂」及其他因素造成的「外患」,使其在生與死之間,做了不同的決定。

無論如何,他們還是成全了狂妄的任性。或許,那也是種可敬的勇氣。

 

「了解死亡,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。」

吳爾芙打破了深植在我心中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的儒家傳統,

而她也說道:「每個人都有決定人生的權利,包括死亡。」

在她吐出這段話語的那刻,眼中沒有閃爍任何遲疑。

 

對她來說,死亡,或許也是種,存在的證明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ll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